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湖北高等教育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夯实组织保证。

    一、突出政治建设,推动高校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省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两次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今年初明确高校工委书记由省委常委兼任,每位省领导联系一所高校,并及时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题会议。省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若干意见》,明确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校长在党委领导下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组织实施党委决议并报告执行情况,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突出政治标准,锻造绝对忠诚的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一是严格政治把关,配强班子、选好干部。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择优选拔省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向15所民办本科高校选派党委书记。把党务和思政工作队伍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规划,从组织上强化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强化政治管理,管好班子、用好干部。推进校级领导任期全职化试点,普遍实行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政治管理、组织管理、履职管理及考核。三是坚持政治原则,团结班子、凝聚干部。指导高校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机制。

    三、突出政治功能,建强高校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

    一是提升高校党组织的覆盖力。在科研创新团队、学生公寓、社会实践团队建立党支部507个。多渠道查找高校失联党员,结合高校党员实际抓好支部主题党日,推动党的一切工作落实到基层支部。二是提升院系党组织的领导力。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院系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协调运行工作机制。三是提升教师支部的凝聚力。坚持开展“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配2879名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四是提升学生支部的号召力。面向新生、低年级、高年级学生分类开展“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

    四、压实政治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格局

    各高校党委全面履行主体责任,把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的重大任务,推出《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等理论研究成果;大力实施“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培育计划”“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失学。全省组织部门和省委高校工委切实加强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统筹指导,制定《湖北省高校党建任务指导书》《高校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全面推行校院系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层层压实管党责任,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实。

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浙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浙江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上。

    一、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建立的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省领导深入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并作形势政策报告。十九大召开后,省委书记车俊等省领导带头到高校开展宣讲,各高校通过集中宣讲、主题座谈、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等形式,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二、加强党委全面领导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

    制定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明确高校党委和党委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在全国率先开展二级学院(系)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试点,实现省属高校党委宣传部长进党委班子。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书记抓意识形态工作各项制度,连续3年举办以意识形态工作为主题的高校书记校长读书会,实施高校领导干部讲课听课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落实到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

    三、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价值导向,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连续多年开展“最美”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挖掘、广泛宣传“最美教师”“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完善大学生导师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拓展实践育人渠道,实施“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工程,组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多跑一次”改革等现场调查、志愿服务活动。

    四、思政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抓实用好

    把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列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突破项目,积极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质量提升等三大计划。全省25所高校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建设100个思政名师工作室。增配思政理论课教师,设立省级思政专项课题。组织修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等省级德育教材。将课程育人作为职务职称评审、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文化育人的环境和氛围营造好

    结合文明校园创建,大力推进文化校园建设,全省高校基本形成一校多品、一院一品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实用、审美和教育功能显著增强。抓好文明寝室创建,全省高校投入10多亿元改善学生公寓环境。实施校园新媒体建设工程,建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两微一端”平台。

努力打造思政课建设首善标杆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一年来,北京市在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工作部署,真抓实干,改革创新,锐意攻坚,努力打造思政课建设首善标杆。

    一、在落实中央精神上对标对表,全面强化思政课建设

    一是统筹推进有力度。北京市委深入落实市领导联系高校制度,今年以来,市委书记蔡奇带领10多位市领导先后深入高校调研,走上讲台宣讲十九大精神。加强市级层面统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二是督查调研有深度。由市领导带队,组织150余名专家深入在京91所高校听课550余节。开展落实思政会精神专项督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检查。三是队伍建设有温度。制定培养培训规划,坚持全员提升与重点支持相结合,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举办专题研讨班,对高校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进行全员轮训。按照每月人均2000元标准为全体一线专职思政课教师发放补贴。

    二、在重点难点上攻关,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一是向改革纵深端发力。设立20个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引导高校从教材、教师、教学等7个方面实施综合改革。设立13个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由思政课教师协同其他学科教师组成团队,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向教学支撑点发力。建设集教学互动、专题辅导、自主学习为一体的网络平台,推进课程资源共享。试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1+1”共建。组织开展专题研究,编写了《莫辜负新时代:“四个正确认识”青年读本》《大国之都》等教辅材料。三是向课程供给侧发力。创办“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以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主线,面向全市高校学生开设5门公选课。各高校注重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

    三、在“浸入式”宣讲上用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推进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编写《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建议》。建立“市级示范+校际协同+校内集中”三位一体的教师备课机制,市级层面组织500余名一线教师集体备课。二是推动“浸入式”宣讲。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通过名师讲坛、辅导报告、立项研究等系列方式,多层次、多角度“浸入式”宣讲、解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研究机构,努力在研究阐释、理论创新上取得新成果。三是推动师生送十九大精神进基层。举办“90后心中的十九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组织优秀学生代表走上讲台。组织150名优秀博士生和千余个“学习小组”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开展宣讲。

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

    复旦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强化党建驱动,以党旗引领教师成长

    一是构建党管教师思政工作新体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在19个院系配齐配强分管教师思政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持续开展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思政工作述职评议。二是夯实基层教师党支部“硬底盘”。对全校388个教师党支部排摸家底。推进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三是促进党员教师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党员教师立足岗位作贡献的长效机制。党委书记、校长以及各院系党组织书记带头上思政课,党员教师带头担任“书院导师”“寝室导师”,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和党员教师“重点半数”,带动全体教师这个“最大多数”。

    二、强化教育带动,筑牢教师理想信念根基

    一是抓思想引领。校党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突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坚持邀请地方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作报告的优良传统。实施骨干教师轮训计划。二是抓师德师风。开展“大讨论、大展评、大建设”活动,全校教职工举行各类讨论学习会600余次,累计参与2万余人次。坚持把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表现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导师遴选、岗位考核的首要标准,落实师德“一票否决”。三是抓典型引路。收集整理100余位校史名师故事,编辑出版《复旦名师剪影》丛书。连续10年开展“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导师”评选活动,累计评选教书育人典型近300名。

    三、强化实践行动,锤炼教师“四个服务”使命担当

    一是引导教师主动贡献党的理论创新。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群。着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编写出版理论通俗读物18本。二是引导教师自觉服务党中央治国理政。以中国研究院、发展研究院等智库为依托,每年组织百余名教师撰写各类决策咨询报告400余篇,2017年已有88篇被中办、国办及有关部委采用。注重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决策咨询。率先在海外高校建立3个中国研究中心,每年选派教师80余人次赴所在国开展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国家战略。三是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计划选派教师参加对口支援、定点扶贫,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共建单位、大型企业、基层乡镇以及驻外机构等开展实践锻炼。